怪獸充電 – 共享經濟是個偽命題嗎?【舊文重溫】

早前在Facebook問網友有什麼股票希望本所分析一下,當中包括了怪獸充電。本帖想談的不是充電業務本身,而是共享經濟。

在網上搜索了一陣子,都找不到誰是第一家做共享經濟的公司。印象當中不是Uber就是AirBnB(有網友知道的話請告知)。曾經被視為革命性創新的共享經濟,從打車、租房開始一直發展到單車、充電寶、公寓等等。早幾年,在創投圈裡,凡是PPT裡由「共享」兩個字的創業公司,90%以上都可以融資成功。現在呢?屍橫遍野。充電寶反而是少數死不了的共享經濟生意。

「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王思聰曾經說。隨著共享充電行業開始盈利,王思聰是要準備好醬汁吃翔了。

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一直被詬病競爭壁壘不夠高,競爭對手只要降低價格大價格戰,用戶便會流失到更便宜的平台去。就在中國大陸,雄霸出行市場的滴滴,也經常被挑戰。挑戰滴滴打車的不是別人,而是美團打車。

2020年7月一則新聞說“「美團將在出行領域再度掀起價格戰,近期已頻繁和出行供應商接觸,計畫加大對用戶的補貼,具體為用戶透過美團打車的專享入口打車,每一單可以獲得20%到30%的優惠,目標是在主流城市搶佔10%以上的市佔。」

競爭壁壘低會導致交易抽成費率被競爭壓低。類比美團外賣,每一單賺1元已經很不錯了。共享經濟營運效率要求極高。這意味著共享經濟未必有當初設想的性感。

理想狀態下的共享經濟模式的邊際客戶服務成本是接近於零。什麼意思呢?用Uber做一個例子,當你叫一輛Uber的時候,平台只是負責撮合你和司機的交易,而不需要負擔把車移動到上車地點的成本。

偽經濟模式呢?邊際服務成本不是零,而且非常高。共享單車就是一個很高的例子。單車本身不會移動,所以平台需要大量投放單車來「命中」用戶,及因為上車和下車地點的需求不平均,所以平台需要用大貨車把大量的單車從需求低的地方移動到需求高的地方。所以OFO和摩拜單車的終局並不是不可預測的。共享充電寶的共享經濟模式是介乎真偽之間。

最後想說的是,在共享經濟模式興起的初期,所長曾經和朋友獨創了一個共享飲料的商業模式。想知道的請讚好、留言和分享知識蒸餾所的內容。

This content is available exclusively to members of this creator's Patreon at $12 or mor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