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投資組合回顧:賽道第一,公司第二,估值第三

截至2021423日,#知識蒸餾所 投資組合累計回報率+209.80%;年初至今回報率+3.40%。月初至今回報率+4.30%

這週沒有任何操作。

最近在盤算,到底在什麼情況下,今年投資組合的年回報率才能達到20%?答案是這樣的:繼續持有股票目前持有的股票,不做任何操作,靜心等待主要持倉股票全部漲回52週高點。

要達到這個水平,每隻主要持倉股票的理論漲幅如下:

#微軟:$261.15 ———> $261.78 +0.2%

#蘋果:$134.32 ———> $144.87 +7.9%

#騰訊:$632.00 ———> $775.50 +22.7%

#美團:$306.40 ———> $460.0 +50.1%

#亞馬遜:$3340.88 ———> $3552.25 +6.3%

#特斯拉:$729.40 ———> $900.40 +23.4%

#拼多多:$138.61 ———> $212.60 +53.4%

#阿里巴巴:$224.40 ———> $309.40 +37.9%

#理想汽車:$20.60 ———> $47.70 +131.6%

#BeyondMeat$131.42 ———> $221.00 +68.2%

如果主要持倉股票真的有以上漲幅的話,今年的投資回報就會超過20%。期待!

————————————————————————————————————————————————————

昨天有一位網友私信我,提到現代的投資方法是賽道第一,公司第二,估值第三。對於這個說法,所長只能說:「不能同意更多。」

2017年起,所長就聚焦投資於科技、新經濟這條賽道。開始的時候,是因為自己從事與科技和互聯網行業相關的工作才開始投資於這個賽道的。後來,老闆告誡投資要投資自己懂的東西:「要麼去搞懂他,要麼就乾脆不要投資自己不懂的公司!」。經過日積月累深入的反覆思考,所長就基本上認定了未來投資只會聚焦於可以大幅提高生產力或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

有些朋友問我為什麼不投資於生物科技?我回答:「不是這個賽道不好,而是我還沒有去搞懂他。況且大部分時間,一個健健康康的普通人是很難有機會體驗到產品。」

選好賽道以後,就是選公司。如何選?除了公司戰略、商業模式、成本結構和經營槓桿這些因素以外,所長還是十分看重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領導方式。一家擁有優良企業文化和領導方式的公司是可以不斷解決業務發展上的重重困難的,而且還會孕育出創新。比如亞馬遜創造出KindePrimeAWS就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

市場對於「創新能力」尚沒有一個公認的估值方式,所以很多時候就會看到數千億市值但是分毫不賺的科技和新經濟公司,而且當中龍蛇混雜,真假難辨。#瑞幸咖啡 才退市沒有多久。

選好賽道,選好自己看得懂的公司後,就要評估公司的內在價值,決定在什麼價位投資。所長投資一家心儀的公司一般都會分注進行,一般第一注不怎麼關注估值。不關注估值不是亂來,而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來驅動自己去更多認識一家公司,讓自己去跟多了解這家公司的方方面面。借馬雲的話來表述,「我們需要看到自己看不到的東西。」

傳統價值投資的內在價值分析比較看重一家公司已有的資產和業務,包括已有業務能夠產生多少現金流、資產負債表上有多少價值高於帳面值的資產等等。由於是已有的東西,確定性比較高,相對來說分析就比較容易。可是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每個投資人都可以拿到充足的財務和相關信息,導致於用傳統「撿煙蒂」的投資策略機會來「套利」的機會越來越少。

反過來,分析一家公司的發展前景和創新能力的不確定性就大很多,需要對公司的整體戰略和未來發展方向有充分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公司的前提下,一個詳細的估值模型或確定的買入價才有意義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投資銀行或證券商發出的分析報告都是對前提沒有充分理解,導致於這些報告沒有什麼意義。用張五常的話來表述,評估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要「大概地對;不要準確地錯」。

有網友問我如何學習公司估值,我沒有正面回答。以上文字說明,與其學習折現現金流、自然現金流、Monte Carlo Simulation等等專業分析方法,不如學習如何看懂一家公司的企業戰略和發展前景。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些與投資公司或創始人相關的書籍或文章來看看(最好是創始人親自寫的)。

————————————————————————————————————————————————————

知識蒸餾所的Patreon在籌備階段,即將開通。如果大家有什麼建議,歡迎留言或私信。不勝感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