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1年1月22日,知識蒸餾所投資組合累計回報222.5%;年初至今回報率7.66%。這週做了兩筆操作:賣出大部分Netflix持股和加倉理想汽車。
賣出Netflix的主要原因是不看好其未來發展。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傳統內容製造商都加入到流媒體的競爭當中。雖然Netflix有先發優勢,可是後來的對手如Disney也不是泛泛之輩,還有Apple TV和Amazon Prime,可想而知流媒體市場的競爭在未來有多激烈。另外一點是,隨著這個傳統內容製造商加入到流媒體的競爭當中,Netflix是否還能夠拿到別廠的內容授權?如果拿到,價格又會不會比現在更貴,而蠶食其利潤?現在已經有很多受歡迎的內容在Netflix下架,放回到獨家平台播放。所以,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Netflix只有自製內容在平台上,那麼會不會對Netflix的新增用戶數量有不利影響?如果新增用戶數量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那麼Netflix還可以不用依靠外債來製作內容、甚至有錢來回購股票?筆者對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負面的。所以,筆者便選擇在此刻出售大部分Netflix持股。
賣出了Netflix之後便用所得款項加倉理想汽車。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為什麼中國電車3傻中,你為什麼選擇理想,而不是更出名和高調的蔚來或小鵬?這要從2019年中的一件事說起。那時候蔚來剛上市,市場對其商業模式充滿質疑,股價最低跌到1元多。筆者當然也不敢貿然買入。隨後,CEO李斌在國內媒體36kr做了一個訪問,說他自己對做電動汽車的情懷、對創業的激情和他自己如何墊了家當來支持蔚來等等。這個訪問在筆者看起來很矯情。訪問發出後,股價便從低位回升,然後配股集資了。自從那一刻起,筆者便認定蔚來搞的更多是資本市場的操作,而不是專注於產品本身。
理想汽車的CEO李想則很不一樣。有一次,筆者在國內投資的一個年輕創業者找李想請教創業心得、如面對創業路上的種種艱辛。李想欣然答應。他們約在北京的一個路邊攤上喝啤酒擼串,給了年輕人很多建議。所以,從為人來講,李想可能是3個裡面最謙卑的。另一方面,李想是產品經理型的創業者,專注於做出超出用戶需要的產品、而不是過度炫耀實際應用效果不大的技術(當然,世界上有唯一一個例外是Elon Musk的Tesla,我懂的)。這一點從理想ONE是新能源中大型SUV中的銷量冠軍可以看出來。另外一點是成本控制的能力。國內媒體常笑說,蔚來1個月的差旅費就等於理想1年的行政費用。3家公司中,理想的虧損規模是最小的。在2020年Q3的業績中,理想汽車有¥7.5億自由現金流,Non-GAAP損益是正數,有¥1600萬。按此趨勢推理,理想汽車很可能在2021年全年實現盈利。至於技術上的一些短板,則需要觀察理想汽車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把他補上。對於理想汽車,筆者抱著審慎樂觀的態度,有機會是一支10x股。
這周看完了Elon Musk的傳記,獲益良多。總結來說,Elon Musk創辦的公司都不只有天馬行空的技術,而是反復強調低成本和符合商業邏輯,進而把新技術落地和規模化。書中有一個關於SpaceX例子:有一個零件Nasa要100萬美金才能做出來,Elon Musk對著工程師說,試試看用5000美元把它做出來。工程師們都覺得不可能的,但是結果只用了1000美元就把這個零件做出來了。可見這種對不合理事情抱著質疑的態度成就了Elon Musk的巨大成功。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於Green investment的,也就是現在很火熱的新能源投資。Elon Musk的評價是這樣的:為什麼KPCB(硅谷頂尖VC之一)幾乎所有的新能源投資都泡湯了?因為除了技術以外,新能源的普及的前提是這個技術make business sense。各位想投資新能源的朋友們,可以思考下Elon在10年前說的這句話的深層意義。
這周的分享到這裡,如果想看到更多來自知識蒸餾所的投資分析和觀點,可以關注知識蒸餾所 Knowledge Distillery的Facebook專頁。